溴化SBS(苯乙烯-丁二烯-苯乙烯嵌段共聚物)是在SBS分子鏈上引入溴原子所得。其阻燃表現并非只靠單一路徑,而是同時在火焰區與材料內部“各司其職”,形成氣相抑制與凝聚相保護的協同網絡。下面把關鍵機理、配方要點與測試關注點一次講清楚,適合配方開發、材料替換與UL/LOI評估場景參考。
山東日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生產溴化SBS的廠家,如需咨詢更多信息,請聯系:13953615068
一、結構基礎:為什么“溴”有效?
SBS含有芳香環(來自苯乙烯)與不飽和鏈段(來自丁二烯)。溴化后,C–Br鍵在受熱下易發生斷裂與消 除反應,釋放HBr并誘導鏈段交聯與芳構化,這兩條線索分別服務于氣相與凝聚相:
氣相:HBr與Br·能與火焰中的H·、OH·等活性自由基作用,干擾燃燒鏈式反應。
凝聚相:脫鹵-脫氫使鏈段趨于共軛與碳化,升溫時形成致密炭層與熔融保護膜,減少可燃揮發物外逸。
二、氣相抑制:自由基“拍扁器”
燃燒核心在于H·與OH·的循環。鹵系阻燃的經典思路,就是把這些“助燃手”按住:
關鍵反應(示意):?HBr+OH?→H2O+Br??HBr+OH?→H2O+Br?;?Br?+H?→HBr?Br?+H?→HBr。
結果:H·與OH·被消耗,鏈反應被中斷;同時HBr/Br·在火焰區循環再生,維持抑制效果。
額外收益:氣相自由基濃度下降,火焰溫度與輻射熱回饋隨之降低,HRR(熱釋放速率)與THR(總熱釋放)常出現下探。
三、凝聚相保護:炭層與黏彈流變的“二重門”
受熱后,溴化SBS會發生脫鹵與交聯,材料黏度爬升,滴落趨勢被弱化;同時芳香結構更易形成碳質相:
交聯與芳構化讓表層在熱流作用下先致密化,形成隔熱、隔氧、隔質傳遞的屏障。
炭層抑制裂解產物逸出,配合表面熔融再凝固,熱回饋進一步被削弱。
從TGA/DTG角度,常見的是初期失重與后期殘炭并存;在火災工況下,這種“先放、后擋”的節奏利于抑制峰值熱釋放。
四、協同作用:氣相+凝聚相如何“對拍”?
當氣相自由基被壓制,火焰溫度下降;當凝聚相炭層建立,揮發份供給減少。兩路效應互相加強:
火焰區熱量低→對基體的輻射回饋變小→材料表層不易被二次裂解;
表層致密→可燃氣體產額下降→氣相抑制更容易奏效。
這類“閉環減速”常體現在pHRR降低、TSP(煙生成)與CO/CO?比值的改變上;是否降低煙密度取決于配方與助劑體系,需結合錐形量熱與煙密度測試綜合判斷。
五、助劑與配方要點(思路向)
含溴量:常以總配方含溴質量分數為抓手,工程上可從約8–20%區間試點,平衡阻燃、力學與加工流動。
三氧化二銻(Sb?O?)協同:與溴源共同作用,可在氣相生成SbBr?等物種,增強自由基抑制;同時可能影響炭層結構。典型添加量可從2–6 phr試階梯。
成炭促進:若目標是提升殘炭與表層強度,可引入含磷成炭劑或芳香聚合成分(需兼顧相容與耐熱)。
滴落與流變:適度提高熔體強度(如少量PTFE微纖、結構化橡膠)有助于火焰下成膜與掛壁。
加工窗口:溴化材料熱穩定性較敏感,需關注螺桿溫區、停留時間與剪切;推薦配合受阻酚/亞磷酸酯復配型穩定體系,減少擠出與注塑黃變。
環保考量:控制游離溴化副產物與低分子遷移,關注VOC、霧化與氣味;制品端可輔以表面密封或包膠設計,減少使用過程中的揮發與析出。
六、測試與評價路徑(落地清單)
氧指數(LOI)與UL 94:觀察阻燃級別與滴落形態,記錄邊緣炭層形貌。
錐形量熱(Cone Calorimeter):關注pHRR、THR、TSP與時間—熱釋放曲線;對比不同含溴量與協同體系。
TGA/DSC:提取分解起始溫度、峰值速率與殘炭量,結合FTIR監測揮發物譜圖,區分氣相/凝聚相貢獻。
力學與老化:拉伸、撕裂、熱氧老化與光老化并測顏色漂移,評估使用周期內的阻燃—性能均衡。
七、應用提示與小技巧
用在鞋材、線纜護套、密封條等彈性體場景時,可通過SEBS/PP等共混,實現硬度與回彈的定制;在阻燃上,注意相容劑的選擇,避免削弱炭層連續性。
若追求低煙低霧化,可嘗試“鹵-磷/氮”復合,或降低總鹵量并加強成炭;但需重新驗證UL/LOI與錐形量熱數據的配平。
模具與制程上,盡量避免長時間高溫停機;若停機,采用惰性顆粒料過渡,減少熱歷史帶來的顏色與氣味波動。
八、一句話抓要點(便于記憶)
溴化SBS的阻燃來自“一上—一下”:火焰上方靠HBr/Br·截斷自由基鏈;材料內部靠交聯與炭層限速放熱與逸出。兩者互補,熱與質傳遞都被壓低,于是火勢被“拖慢”,阻燃等級與熱釋放指標更有機會達標。